English

钱氏双杰:钱锺书与钱锺韩

1999-01-18 来源:光明日报 钱锺书 我有话说

许多人只是从国学大师钱锺书先生的成就中开始知晓无锡钱氏。其实,声名远扬的无锡钱氏一脉出了文、理、工许多人才,如钱锺书的父辈钱基博、钱基厚先生,他的堂弟钱锺韩、钱锺泰、钱锺汉、钱锺毅等。其中,尤以钱先生和堂弟钱锺韩先生为著名:一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国学大师;一为中国热工自动化学科的奠基者、中科院院士——

钱锺书先生的家庭是一个以诗书传家的传统的文人家庭。同时处在近代工业化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无锡,又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区,多少受些西方欧风美雨的影响,所以这个家族在传统的国学之外,又很重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学问,这是他们这个家族能产生中西兼通,文理并重的许多人才的重要保证。

无锡钱氏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镣(武肃王)的后代,八世祖钱迪始迁居无锡梅里堠山,至钱先生时已是第三十三代了。钱先生曾祖钱维侦,字榕初,一字寄香,清廪贡生,候选训导。祖福炯,清附贡生,试用训导,加捐五品衔。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但由于钱氏是当地的望族,又热心于兴办教育,收集整理乡邦文献,在当地是一个颇有名望的乡坤。钱锺书的伯父基成,字子兰,亦为附贡生。父基博,字子泉,与叔父基厚(字心卿,后改孙卿)为孪生兄弟。同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

钱基博、基厚先生两人长相酷似,外人几乎难以分辨,但两人的性格却相差很大。兄长深沉稳重言语不多,天资似稍钝;而弟弟则神采飞扬、能言善辩,记忆力过人。兄长兴趣在于研究,后来走向国学研究的道路,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等。著作等身,举凡经史子集,皆有著述,成为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弟弟则热心于社会事业,处处为人排忧解难,苏奉军阀交战时,无锡被围,他曾夜囊万金,去见奉军当道,保护了全城的安全。他又作过无锡商会会长,成为无锡工商界的代言人,在无锡当地具有很高的威望。解放前夕,国民党要逃离大陆前,他非常及时地转移了大批的粮食,为无锡的解放和人民的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解放初,即被任命为苏南行署副主任,后又任江苏省工商联主委。兄弟两人趋向不同,但都有自己卓著的业绩。钱锺书和锺韩先生的启蒙教育也是由大伯父基成先生教的,四五岁时即在家中由伯父启蒙,1918年,送入亲戚的私塾中读书,锺书读《毛诗》,锺韩读《尔雅》,钱锺韩先生说:“我开始读《尔雅》这是私塾先生的主张,此书诘屈聱牙,不知所云,全靠死记硬背,我为此经常挨打,吃了不少苦头,锺书读的却是《毛诗》和《孟子》,比较流畅好懂,我对此十分羡慕——看来读《尔雅》并不是我父亲和伯父的主张,而是我祖父听了私塾先生的主张而在我个人身上进行试验,因为其他同学都没人读,这本关于上古时代的训诂书是最不适合的启蒙读物,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但就是这样下的苦功,十一岁时他们已经读完了《论语》、《孟子》、《毛诗》、《礼记》、《左传》等书,闲暇时已经涉猎子史古文及唐诗,动笔写文章了。大伯父虽然教育有方,但他毕竟是旧式文人,对新学是一窍不通。所以子泉和孙卿先生经过考虑,还是力争把他二人送往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直接插入无锡县立第二高小(即东林小学),他们才开始认识阿拉伯数字,学习加减乘除,由于以前从未学过,补习数学的难度太大,钱锺韩完全靠自学赶上的,而钱锺书则对数学不感兴趣,故数学成绩不佳,这时两人的天赋已经显示出不同了。

他们二人年龄相近,如同他们的长辈一样,也是在一起学习,同样也表现出很高的天赋,两人一直处在比赛竞争的状态。但两人的特点是不同的,钱锺书的兴趣和长处在于文学,他的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不喜欢按部就班的逻辑思维,数学成绩很差,但国文和英文却有很高的天赋,记忆力惊人,出口成章,很令老师和许多前辈们吃惊,被当作全家的天才,他们家中的其他子弟如锺英、锺纬、锺汉等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但才华飞扬出众的还要数钱锺书。而钱锺韩则正相反,长于数理,逻辑思维特别发达,除了中文和英文不如兄长外,其他各科一直是名列前茅的,钱锺韩先生不仅数理课好,各科都平均发展,几乎每学期总分都是全校第一名,但是他的国文和英文课却远不如堂兄,总是屈居第二。在他们这个注重国学传统的大家庭中,国学的地位当然高于数理的地位了。所以国学出身的父亲孙卿先生总是骂他笨。钱锺韩觉得家里有个天才,自己的日子真不好过。于是经过独立思考,他决定不走这个传统国学家庭的老路,舍短用长,专攻数理。在1929年他们二人同时考取大学,钱锺书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而钱锺韩则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了表示道路的不同,没有上清华,而改入了上海交通大学,从此这对相依相伴的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多年后钱锺韩先生谈起此事,还说:“我父亲、伯父和堂兄都是博闻强记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相比之下,我显得很笨,自己早就知道不是学文学或哲学的料子,因为在那些领域里,如果没有天才和灵感,就没有出头的日子。我立志要学理工,走自己的路,可以少受一点批评,减少一些心理压力。”在这样小的年龄,钱锺韩先生就学会发现自己,把握自己,但他并不因为远离父亲、伯父和堂兄就减少自己的压力,他说自己这一辈子,不管在何时何地,脑子里都有长兄才华逼人的影子,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不能落后,鞭策自己不断上进。

钱锺韩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良。在校四年,每学期均以各门课程平均成绩超过90分而获得免费。1933年7月,钱锺韩先生以交大全校历届最高的总成绩毕业。因为成绩特优,未经毕业后的服务期,即直接保送应江苏省第一届公费留学生考试,在所有应试的人员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最好,不仅数理好,国文和历史也相当出色。当时阅国文卷的是国学大家柳诒徽先生,当他看到试卷,以为是专攻文史的名家或老师宿儒,故分数特高。等到拆卷时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位工科学生的卷子,且年龄只有22岁。柳老先生大叹:中西淹贯,实不易得。由此可见,钱锺韩的文学功底也很深厚,他擅长写议论与说理的文章,善于分析,逻辑严密。只是与才华太出众的堂兄相比显得逊色而已。

钱锺韩以第一名的成绩由江苏省公费送往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City and Guilds College电机系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热电测量方面的研究。钱锺韩是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到英国学习的,他不看重学位,而重在学习西方的科技,故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期间,一有机会即到BHT公司等大公司进行工厂实习。学业结束后,又到瑞典通用电机公司(ASEA)实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1935年,钱锺书先生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江苏省第三届公费留学英国的资格,到牛津大学留学。这时他的二弟锺纬在曼彻斯特纺织工厂接受培训,也获得江苏省公费资助。钱锺书有《伦敦晤文武二弟》一诗即写当年兄弟三人在伦敦相见的情景。

钱家还有一个良好的风气就是博览群书和独立思考的教育。钱锺韩先生虽然是学理工科的,但受其伯父基博先生的影响很大,子泉老先生一贯要求他以批判的眼光去读书,自己独立思考,绝不能拾人牙慧。钱锺韩以这种方法来研究理工,往往不由常规,而力求闯出一条新路,尝试在方法上的突破。他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读书时,接受了该校一位英国教授已经开始作了一段时间并发表了部分成果的科研课题,但经过他独立研究和实验,证明那位英国教授过去所用的热工测量方法有误,如此下去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钱锺韩先生直率地提了出来。要求修改原先的测量方法,否定某些已发表的成果。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这可能影响到他的学位问题,钱锺韩先生认为真理比学位更重要,宁可放弃博士学位,决不丧失真理。他在理工上的学术研究的视野非常广博。先后在机械、电机、热工、自动化、数论、力学等十几个学科领域都有所贡献,成为我国热工自动化学科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

钱锺韩和钱锺书有一个十分相似之处,即淡泊名利,埋头学问,他曾多年连续担任江苏省政协主席、南京工学院院长,但他一再请求辞去一切领导职务,回到自己的教师岗位,可以专心于自己的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名誉校长,但当人们以各种头衔称呼他时,他总爱说:“我还是一名教师”。

解放后钱氏二兄弟虽一在北京,一在南京,相见机会不多,但一直互相挂念。1991年钱锺书先生大病初愈,给堂弟的信中述说自己痛苦的病况,并说得知堂弟“身体健朗,尤慰老怀”。这几年来钱钟书先生久病住院,锺韩先生年事日高,无法前去看望,时有书信问候。前一段时间,他惊悉兄长辞世,急忙写信给杨绛先生,表示哀悼和安慰之情。现在钱锺韩先生虽八十七岁高龄,仍然“辛勤忘却余晖短”,每天伏案读书、工作,思维非常的敏锐,从他身上我们不正可以看出是钱氏兄弟的真正的精神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